中国从全球卫生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与国内卫生健康治理水平的显著提升密不可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些既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医疗卫生惠民生
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9‰……《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部分数据引人关注。经过75年不懈努力,中国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并且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卫生健康发展之路。
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体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多年来,中国通过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人才、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更方便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通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公立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目前,中国有5500多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提供“一站式”服务,出院患者当日结算率达到77.7%,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推广至全国24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让基层有活力、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医改重点之一。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等措施,大力提升了市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促进资源共享、服务共为、责任共担,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此外,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超过7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或推荐标准。通过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做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编制保障工作,推动各地落实村医岗位补助和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等,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促进有效签约、规范履约,为有需要的患者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使群众看病更加便利。
打出公卫硬实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打出了公共卫生硬实力。
在传染病防控领域,中国实现了“三个一批”——消除了一批,控制了一批,降低了一批。
首先,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2021年中国消除了疟疾,结束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肆虐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闻公报称,中国将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其次,中国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超过95%,每年新报告感染者数、感染者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中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结核病的发病率稳步下降,治疗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死亡率降至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者数大幅减少,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普及乙肝疫苗接种,将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保护了数以千万的儿童免于感染。
再次,中国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比如,近年来中国每年报告五六百例麻疹病例,在全球处于极低流行水平。包虫病、蛔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疫情也明显下降,全面迈向控制或消除的新阶段。
历经非典、新冠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栉风沐雨,目前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从诊断到网络报告的平均间隔时间缩短到4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中国还建立了全国电话流调系统,启用“95120”专用流调号码,有效提升了流调工作的效率。
中国目前已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构建了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为龙头,二级、三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疾控体系,建立了一支具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优势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级疾控中心核心能力大幅提升。
多年来,极具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将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工作,将中国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利,形成了包括除害灭病、农村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等具有特色的卫生工作,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2013年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向中国政府颁发“健康城市(卫生城市)特别奖”和“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并给予“远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为全球口号之前,中国就已经通过爱国卫生运动践行着这一原则”的高度评价。
岐黄飘香播四方
中医药是数千年积淀的民族瑰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这得益于中国政府注重从战略上保护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将其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谋划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30多万名中医药从业者在中国以外地区开设了8万多家中医诊所。中国已与近50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国际组织签署了传统医药领域合作协议,中医药纳入多个政府间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第62届、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两次通过由中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敦促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体系。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关于更新全球传统医学战略的决定》。
目前,中国已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一批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比如,在毛里求斯建设中国—毛里求斯中医药中心,在摩洛哥建设中国—摩洛哥中医药中心,在津巴布韦建设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等,通过中外双方合作,共同为当地民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和产品。中国青蒿抗疟团队先后在科摩罗、巴布亚新几内亚、坦桑尼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家应用复方青蒿素开展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帮助非洲多地区短期内实现了从高疟疾流行区向低疟疾流行区的转变。目前,中国已派遣2支中医医疗队赴柬埔寨,首支援柬医疗队获卫生援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表彰,队员获柬埔寨骑士勋章。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