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卫医研函〔2024〕75号-关于印发“夯实围术期感染防控,保障手术质量安全”(“感术”行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函》在2024.4.15日下发,其中推荐性指标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前 0.5~ 1 小时给药率持续上升,实际开展这项监测,目的就是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应尽量在术前开始。那么,执行niop这一指标过程中,我们发现,除非是带药到手术室内使用,否则在病区里很难做到术前0.5-1小时给药。那么,为什么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带入手术室使用?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和手术相关血流性感染。
手术过程中来自人体内外的细菌随手术切口突破人体皮肤、黏膜防御屏障后在手术部位通过横向、纵向移位侵入组织、血液后繁殖,发生感染与否取决于机体抵抗能力与细菌致病力的抗衡结果,要么细菌被机体自身防御系统杀死,要么细菌经过适应迟缓期,迅速呈对数增长,破坏机体组织器官而导致感染。所以,抗菌药物必须术前给药,即在切开皮肤、黏膜前给药,起到门户防御作用。
研究证实患者术前 0.5~1h使用抗菌药物手术部位感染率最低。β内酰胺类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首选杀菌药物,半衰期多数较短,如头孢唑啉半衰期仅为1.5~2h,术前0.5h使用可以使在切开皮肤黏膜时组织、血液中已经有足够的抗菌药物浓度,若手术超过2h,术中应再追加一剂。为了确保术前0.5~1h使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带入手术室使用。
相关资讯